在以文传薪火,爱国谱新篇——“我与祖国共奋进”征文活动中,来自2025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升本)1班苏比伊努尔·买买提艾力同学的《以食立心,以技报国:一名食安新生的家国认知录》,以专业认知为独特切口,将“爱国”从宏大叙事落到具体实践,聚焦于食品专业领域的日常场景。
作品展示:
“爱国”于我,曾是历史课本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是阅兵式上铁甲洪流滚滚而过时的热血沸腾,是升国旗时凝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肃然起敬。直到这一周,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认知课堂上,在肖老师的引领下,我才真正撕开“爱国”宏大叙事的面纱——原来新时代的爱国,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扎根专业领域的每一次躬身实践,是用精密仪器守护舌尖安全的较真,是以严苛标准捍卫“中国制造”的执着,是我们青年一代用学识与担当,为国家民生筑牢根基的坚定步履。
课堂启智:从食安史脉见家国担当
专业认知课的第一堂,肖老师没有急于讲解课本理论,而是以“家国食安”为纲,带我们回溯了一部镌刻着民族奋斗印记的食品工业史。投影幕布上,黑白影像里的1950年代,粮油检测员背着鼓鼓的帆布包,包里装着算盘、简易试纸和放大镜,行走在田埂阡陌间,用“眼观色泽、手摸干湿、鼻闻气味”的土方法,挨家挨户为乡亲们筛除霉变的粮食;镜头一转,1980年代的实验室里,科研工作者围着一台简陋的仪器通宵达旦,额头渗着汗珠,反复调试我国第一台国产分光光度计,只为打破国外设备的垄断依赖;而如今的画面里,“智慧食安”系统覆盖全国,农田里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商场货架上的食品扫码就能看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溯源信息,“中国食安”的标准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忽视的重要话语权。
“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是检测技术的迭代升级,实则是国家从‘解决温饱’到‘保障品质’的伟大跨越,是一代代食品人‘为国守胃’的接力传承。”肖老师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目光扫过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当镜头最终停留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会议现场,中国专家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推动全球食安标准向更科学的方向修订时,我忽然握紧了手中的笔——原来我们选择的食品专业,早已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学好这门课,不仅是掌握一门谋生技能,更是接过前辈手中那根沉甸甸的“以食安护家国”的接力棒。
海关践悟:以精准检测卫国家尊严
周一的下午厦门海关技术中心之行,让我对“爱国”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认知。走进食品理化实验室,一排排高大的检测仪器映入眼帘,其中一台银灰色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上前介绍:“这是咱们自主研发的设备,检测精度能达到十亿分之一克,相当于在一万吨水里找出一克盐。去年国外某批次乳制品试图隐瞒超标添加剂,就是它精准捕捉到了异常峰形,最终我们依法将这批产品退运,守住了国门防线。”
他拿起一份盖着红色印章的出口检测报告,上面“符合中国及欧盟标准”的字样格外醒目:“每一份合格报告,都是对‘中国食品,安全可靠’的有力背书;每一次严格把关,都是在捍卫国家的信誉与尊严。”肖老师站在一旁,指着墙上“国门食安卫士”的红色标语对我们说:“将来你们中或许有人会站在这里,那时一定要记得:你们操作的不仅是冰冷的仪器,更是国家的‘食安防线’;你们出具的每一个数据,都关乎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容不得半点马虎。”看着仪器屏幕上稳定跳动的图谱,听着工作人员讲述如何用技术打破国外贸易壁垒、为国产食品出口保驾护航的故事,我心中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原来“为国争光”不必远赴重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极致,用技术守护国家利益,就是最硬核、最实在的爱国。

企业躬行:凭匠心品质筑民生根基
周三的上午燕之屋参访,让我在产业实践中读懂了爱国最朴素的民生底色。透过无菌车间的玻璃,我们看到工人师傅们身着白色防护服,戴着三层防护手套,正以“毫米级”的细致挑拣燕窝中的细毛。一根、两根……哪怕要增加数倍工时,他们也绝不允许一丝杂质留存。质检区的工作人员更是严谨,手持高精度水分测定仪,逐批检测产品纯度,每一个数据都要经过三次复核,确认无误后才敢郑重记录在报告上。
“我们的燕窝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解员的语气中满是骄傲,“早些年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食品心存疑虑,但我们用20多道检测流程、18项高于国际的内控标准,一点点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让‘中国燕窝’成为品质的代名词。去年在东南亚食品展上,有外国客商尝过我们的产品后说‘看到燕之屋的标准,就看到了中国食品的良心’。”肖老师适时补充道:“一家企业的坚守,是千万中国企业的缩影;无数从业者对品质的苛求,就是对‘民生为本’最生动的诠释——毕竟,百姓的餐桌连着国家的根基,守护好每一口吃食的安全,就是守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当我看到车间墙上“以匠心守初心,以品质报家国”的金色标语时,忽然彻底明白: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工人师傅指尖的专注,是质检员笔下的严谨,是科研人员实验室里的坚守,更是我们未来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始终坚守的“让百姓吃得安心”的底线。

暮色渐浓,我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在扉页郑重写下:“以食为业,以技报国;守好舌尖安全,便是吾辈之爱国。”这一周的认知之旅,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爱国”的理解。它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词汇,而是肖老师课堂上的殷切嘱托,是海关检测员手中的精准报告,是燕之屋工人眼中的匠心光芒。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新生,我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会以这周的领悟为起点,深耕专业知识,锤炼过硬技能,将来用技术为食安把关,用标准为品质护航,让“中国食安”的招牌愈发闪亮,让青年一代的担当,成为国家发展最坚实的底气。
这篇文章以具象场景让文字触手可及,通过人物与语言传递情感,让“爱国”的领悟自然流淌,最终,“以食为业,以技报国”的誓言,既是个人成长的宣言,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专业报国”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