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题征文佳作巡礼④ | 渔港边的晨光,我的家国课

时间:2025-10-16


在以文传薪火,爱国谱新篇——“我与祖国共奋进”征文活动中,来自2025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升本)1班张朕同学的《渔港边的晨光,我的家国课》,以“阿公的守海故事”为主线,将“家国情怀”融入海滨小镇的烟火日常。


作品展示:

漳浦的清晨总裹着咸湿的海风,五点半的南门湾渔港已热闹起来。晨光刚漫过防波堤,阿公就扛着修补渔网的竹筐往码头走,竹筐里的梭子、渔线和浸过桐油的木梭子碰撞出轻响,像在和海浪应和。从我记事起,阿公的身影就和这片渔港绑在一起,他常说:“咱漳浦人靠海吃海,守好这海,就是守好咱的根。”


97F25


我曾觉得阿公的“守”有些固执。去年夏天,台风“泰利”过境前,渔港里的渔民都忙着加固渔船、转移物资,阿公却蹲在码头的礁石旁,一点点捡拾被海浪冲上来的塑料瓶和渔网碎片。雨水打湿了他的草帽,裤脚沾满泥沙,我跑过去拉他:“阿公,台风要来了,这些垃圾明天再捡不行吗?”他却指着远处的海面,声音比风声还坚定:“你看那片养殖区,要是垃圾被台风卷进去,渔民的海带、扇贝就全毁了。咱多捡一点,海就干净一点,大家的日子才能稳一点。”那天我陪着阿公捡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巡逻的海事人员来催,他才把装满垃圾的袋子扎紧,仔细放在回收点,又回头叮嘱:“记得分类运走,别污染了滩涂。”

后来我才知道,阿公年轻时是渔港的“老船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带着渔船去南海捕鱼,遇到过海盗,也闯过风浪,却从没让船上的渔网空过一次。有一年,邻村的渔船在远海迷了航,通讯设备失灵,阿公听说后,不顾家人反对,连夜驾着自己的船出海搜救。当时海上刮着七八级大风,巨浪拍得船身直晃,他凭着多年的经验,跟着洋流和星辰的方向,在海上漂了两天两夜,终于在一处岛礁旁找到了被困的渔民。“那时候没想别的,就想着都是漳浦人,不能看着乡亲出事。”阿公说这话时,手里正摩挲着一块旧罗盘,罗盘的指针早已不太灵敏,却被他擦得锃亮,“这罗盘救过咱的命,也提醒咱,做人做事都要像它一样,心里有方向,就不怕走偏。”

今年春天,渔港来了一批大学生,要做“海洋生态保护”的调研,阿公主动当起了向导。他带着学生们走遍了漳浦的滩涂、养殖区和红树林,教他们辨认潮间带的生物,讲解渔民们“耕海养海”的老规矩——“三月不捕幼鱼,五月不采海藻”“渔网的网眼要留够大,让小鱼能长大”。有个学生问他:“阿公,您守着这片海这么多年,觉得值吗?”他指着码头上新建的生态监测站,又看向远处正在作业的清洁船,笑着说:“你看现在,政府修了污水处理厂,渔民都用上了环保渔网,连咱漳浦的紫菜都贴上了‘绿色食品’的标签,卖到了全国各地。这海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咋不值?”


6879A


现在我每次回漳浦,都会跟着阿公去渔港转一转。看着晨光里整洁的码头、穿梭的环保渔船,还有渔民们脸上的笑容,我忽然懂了:爱国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阿公弯腰捡垃圾时的执着,是渔民们守护海洋的坚守,是每一个漳浦人把家乡的山山水水、烟火日常过得越来越好的努力。这片渔港的晨光,不仅照亮了海面,更照亮了我心里的家国情怀——原来最动人的爱国,就是守好自己的一方天地,让脚下的土地更肥沃,让身边的人更幸福,就像漳浦的海浪,日复一日,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我们的初心。而这份想守护家乡山海、让生态与生活共生的心愿,也是我选择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原因。


81560


这篇文章以“小守护”写“大情怀”,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将“爱国”具象为漳浦人对海洋的守护,让家国情怀成为扎根于土地,关乎于生活的具体追求。渔港的晨光终将照亮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Copyright(C) 厦门华厦学院 地址:厦门市集美文教区天马路288号 邮编:361024 电话:0592-6276202 技术支持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