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题征文佳作巡礼② | 爷爷的旧自行车

时间:2025-10-16


在以文传薪火,爱国谱新篇——“我与祖国共奋进”征文活动中,来自2025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升本)1班蒋姗姗同学的《爷爷的旧自行车》,以“爷爷的永久牌自行车”为核心,将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巧妙编制,字里行间里满是温情与力量。


作品展示:

我家车库里停着一辆锈迹斑斑的永久牌自行车,那是爷爷的宝贝。每次回老家,他总要拿着抹布仔细擦拭,仿佛擦拭着一段珍贵的岁月。

“这辆车啊,比你还大二十岁呢。”爷爷常说。1978年,他就是用这辆车,载着奶奶从县城嫁到村里。那时的路坑坑洼洼,三十里路骑了整整半天。后来,爸爸上学也是坐在这辆车的横梁上,爷爷每天接送,风雨无阻。


4E2B0

1978年爷爷在北京天安门


去年暑假,我陪爷爷骑这辆车重走当年的路。原本的泥土路早已变成宽阔的柏油马路,路两旁是整齐的太阳能路灯。我们骑过新建的高架桥,桥下高铁呼啸而过。爷爷停在桥边,望着远处的高铁站出神。

“以前觉得县城好远,现在坐高铁二十分钟就到了。”爷爷拍拍我的肩,“你们这代人真幸福。”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爸爸骑着摩托车送我去镇上读书,尘土总会灌满衣领。而现在,我坐着舒适的地铁去大学上课,可以一路听着英语,还可以用手机查阅资料。这些变化就发生在短短十几年间。

爷爷指着路边的一片工业园区说:“这里以前全是稻田。”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现代化的厂房整齐排列,停车场里停满了员工的私家车。更远处,是一排排新建的居民楼。

“变化真大啊。”我感慨。

“是啊,”爷爷笑了,“但这不只是楼变高了、路变宽了。你看——”他指向路边公交站台等车的人们,“他们的衣服更体面了,脸上的笑容也更自信了。”

那天晚上,我在书房整理老照片。一张是爷爷年轻时在田埂上的留影,身后是低矮的瓦房;一张是爸爸站在新建的厂房前,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还有一张是我去年在大学图书馆拍的,身后是满满的书架。

三代人,三种背景,却有着同样的期待。爷爷那代人见证了从无到有,爸爸那代人经历了从有到多,而我们这代人,正在实现从多到好。

现在每次走在校园里,看到同学们行色匆匆地赶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我都会想起爷爷的自行车。那辆承载了三代人记忆的自行车提醒着我:个人的梦想永远与国家的脉动紧密相连。

我们这代人的爱国,或许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认真听好每一堂课,踏实完成每一项研究,热心参与每一次志愿服务——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其实都是在为这个国家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

爷爷的旧自行车终将会老去,但它所见证的发展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正是这个故事新的书写者。


A161D

弟弟与改造后的旧自行车合照


这篇作品以小物件折射大时代,以祖孙间的温情对话,串联起“从无到有”到“从多到好”的发展历程,写出了青年对“平凡即爱国”的深刻理解,让家国情怀从抽象口号变成日常行为,传递出厚重的责任感。



  Copyright(C) 厦门华厦学院 地址:厦门市集美文教区天马路288号 邮编:361024 电话:0592-6276202 技术支持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