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重阳,祈福敬老

时间:2025-10-29


农历九月初九,是镌刻着中华孝道与民俗风情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九”为阳数,两九相叠、日月同辉,故称“重阳”,亦名“重九节”。这一节日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最初是帝王贵族祭祀山神、祈福辟邪的礼仪,汉代后逐渐传入民间,宋代时民俗活动愈发丰富,成为全民共庆的佳节,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是极具温度的文化符号。


16154


重阳节更是敬老爱老的专属节日,1989年被定为“老人节”,成为我国首个以敬老为核心的法定节日,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德融入社会血脉。

重阳节的习俗满含生活智慧,每一项都藏着古人的美好期许与经典典故。


登高辞青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登高是重阳最经典的习俗。古人认为登高可避灾祈福,既能饱览漫山红叶、云卷云舒的秋景,又能舒展筋骨、开阔心胸,达到养生祛病的效果,因草木渐黄,也有“辞青”之意,与春日踏青形成呼应。汉代《长安志》明确记载“京城九月九日,士民游观”,可见当时登高之风盛行;东晋更有“龙山落帽”的佳话——征西大将军桓温携部下登高,参军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却浑然不觉,事后还以绝妙文章自嘲,让登高添了文人风雅之气。


1DFF3


赏菊咏诗

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此时菊花傲霜绽放、暗香浮动,赏菊便成了重阳的雅韵之举。这一习俗可追溯至魏晋,相传陶渊明最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传千古,也让重阳赏菊成了文人雅士的标配。自唐代起,长安城内每逢重阳便举办“菊花会”,皇帝甚至会邀群臣赏菊赋诗,民间更是万人空巷赴会;宋代时,人们还会将菊花与米糕同蒸、酿酒饮用,称其为“延年菊”,视作祈福长寿的吉祥之物,重阳节也因此别称“菊花节”。




佩萸祈福

茱萸气味芳香、可入药驱虫,古人视其为“辟邪圣物”。相传东汉时,汝南名士桓景得知九月初九有灾厄,遵仙人指引,带家人登山、佩茱萸、饮菊花酒,最终避过灾祸,这一典故让佩萸习俗广为流传。唐代时,插茱萸、簪菊花蔚然成风,杜甫笔下“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便道出了重阳佩萸、思念亲友的情怀,茱萸也因辟邪祈福的寓意,被称为“辟邪翁”。





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糕”与“高”谐音,相传源于古人登高不便,以糕代山祈福)、晒秋(农户晾晒丰收作物,尽显秋日喜悦)、放纸鸢(放飞纸鸢寓意“放灾”,寄托平安期盼)、祭祀先人、设宴祈寿等习俗,皆是古人对生活的深情期许。

唐代诗人王维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尽了重阳佳节游子的思乡念亲之情;孟浩然“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则写出了节日里的相聚之愿。如今,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因工作、学业奔波,与长辈聚少离多,常常忽略了他们对陪伴的期盼。其实敬老无需铺张,重阳节这天,哪怕是一次耐心的倾听、一顿亲手做的饭菜、一场短途的散步,都能让长辈感受到真切的关爱。这个重阳,让我们循着传统的足迹,把温暖与敬意送到身边的老人心中。


16BBC



  Copyright(C) 厦门华厦学院 地址:厦门市集美文教区天马路288号 邮编:361024 电话:0592-6276202 技术支持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