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文化标识之一。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探寻家乡年味、追寻领袖春节足迹的过程中进一步体悟春节文化魅力,增强对春节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舌尖家国,春韵贺岁”社会实践队,集结了来自福建、重庆、广东、云南、辽宁、河南五地的实践成员,以“寻找东西南北中的中国年味”为实践内容开展活动,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味蕾感受春节文化,用青春的视角展现舌尖上的中国年,感悟年味中的家国情怀。
【北:围炉温馨聚】

图为:习近平在辽宁葫芦岛市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图为:辽宁的年夜饭
乙巳蛇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第一站就来到了实践队员杜昕谣的老家——葫芦岛市绥中县。在中国北部辽宁葫芦岛地区,家家户户赶大集,置办年货、贴对联,在除夕夜包饺子,放鞭炮,寓意着财富和好运。“温暖是最醇厚的年味,牵挂是最深情的告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她深厚的为民情怀令我十分动容。我们要共同努力,把幸福生活过的更好!”实践队员杜昕谣感触颇深。
【中:胡辣年味浓】

图为:河南的胡辣汤
走近中部河南,这里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是豫剧和少林功夫,美食文化同样独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胡辣汤”,这是一种以牛肉、豆皮、木耳等为主料,配以浓郁的胡椒汤底,是当地人早餐的必备美食。实践队员谢书源从河南远赴厦门求学,每每思家之时总想喝上一口胡辣汤:“胡辣汤是河南人舌尖上的乡愁,一勺浓稠的汤汁里盛满了时光的褶皱。每一口的回味牵动着每位游子的思绪,总会让人想起冬日灶台前母亲搅动汤勺的背影。一口胡辣汤,拴住了游子的胃,更留下了游子的爱与牵挂,也拴住了世代相传的、关于家的味觉密码。”
【西:火锅团圆情】

图为:重庆的年夜饭火锅
在西部重庆,重庆春节民俗与饮食文化既融合了巴渝传统,又折射出山城独特的地理与人文风貌。每年冬至后,熏制腊肉、灌制香肠的习俗便随柏树枝的烟雾弥漫开来。除夕夜,部分家庭会选择火锅作为年夜饭,翻滚的红汤象征红火生活。实践队员赵晏提到:“在我们重庆,鱼和过年猪也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肴。初一清晨必吃的大元宝,以芝麻花生为馅,寓意团团圆圆。”
【东:红团迎新春】

图为:莆田的红团
东部福建,春节前夕,莆田家家户户贴上白额春联,用红底白条以纪念抗倭英烈。莆仙戏唱腔悠扬,演员们粉墨登场,演绎人间百态,为春节增添乐趣。实践队员詹雅文年二十五从上海赶回莆田老家过年,她最忘不了的便是红团的味道。象征团圆的红团是新年必备美食,软糯香甜,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从红联白额到山海至味,福建人用传承千年的仪式与烟火,将岁月酿成浓情,让每个春节都鲜活如初。
【南:花山欢庆年】

图为:云南的花山节
南部云南,正月初三,元江县第十六届“花山节”隆重举行,苗族同胞身着盛装,与四海宾朋齐聚一起,感受春节里的民族盛会。而云南的年味,少不了“炭火烤肉”——新鲜猪肉过油腌制一道,放到炭火上烧烤,再撒上云南特色单山蘸水,闻着滋滋往外冒的肉香,“炭火烤肉”成了“杀猪饭”正餐后不可或缺的宵夜。实践队员丁丁表示:“这一口肉香,总能唤起心底最温暖的记忆。这些美食跨越时空,将我们与先辈紧密相连,让我们在传承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从各地年味和习俗中深入了解和体悟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他们将继续用镜头记录文化密码,用行动诠释文化自信,以青春之名书写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青春篇章,共同守护和传承春节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