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连接美味与健康的坚实桥梁,也是我们对每一餐最质朴的期许。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自律会于2025年10月31日19:00在闻道102开展爱心小组第二次课程,本次课程围绕食品安全知识展开,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份“舌尖上的食安指南”。
本次课程由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自律会生活部副部长陶文杰主讲,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食品安全认知与正确选择;食品加工工具的安全使用;常见食品消费误区辨析以及自我应急处理与维权指南。

自律会生活部副部长陶文杰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食品安全的认知与选择
通过主讲人的讲解,同学们明白了食品安全并非抽象的概念,它具体体现在每一口食物的“无毒无害”上,是实现营养与健康的双重保障。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构成了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在网络订餐时,选择口碑平台、核查商家资质并关注配送卫生,则是守护舌尖安全的关键。
主讲人还总结了一份实用的食品选择“避坑指南”:发红甘蔗含硝基丙醇、未煮熟的四季豆、豆浆藏皂素与血凝素、发苦瓜子是黄曲霉毒素温床、腐烂水果削去坏部分仍有风险。这些潜藏于日常食材中的风险警示我们,学会辨别正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负责。

全体成员们观看相关视频
第二部分:食品加工工具的安全使用
现代厨具虽便利生活,若操作不当则可能成为安全隐患。课程内容着重指出,食品加工工具在日常使用中若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火灾、爆炸、烫伤、燃气泄漏等安全事故,给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正确使用食品加工工具是规避安全隐患的核心,使用者需严格遵守各类工具的操作规范,牢记安全注意事项,杜绝违规操作。
第三部分:食品消费误区
“含添加剂的食品就不安全?天然食品一定有益?吃了致癌物就会致癌?”课程打破了“含添加剂的食品不安全、天然食品一定有益、吃了致癌物就会致癌”三大食品认知误区,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判断,实现理性食品消费。

爱心小组成员认真学习
第四部分:如何自我应急处理与维权
若发生食物中毒,应及时拨打120,同时,可采取催吐、饮用大量纯净水的措施,此外,务必保存好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或呕吐物、排泄物,这些样本对于确定病因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维权索赔的有利证据。
消费权益保护维权可遵循四步流程:首先与商家直接协商沟通,若协商无果,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后续还能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若遭遇价格欺诈,可要求“退一赔三”,若是食品过期、物品冒充药品等情况,则可主张“退一赔十”的索赔权利。
本次爱心小组课程在热烈的趣味问答中落下帷幕。同学们积极参与抢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这种互动的形式,同学们对食品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答题
食品安全无小事,舌尖美味藏锋芒。唯有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掌握科学的食品处理方法,了解有效的维权途径,方能筑牢健康防线。让我们从日常饮食做起,共建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