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华厦学院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一“码”当先古街文化社会实践队在潘如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漳州市龙海区石码街道后港古街开展古街文化传承与发展状况调研。本次实践重在了解后港古街保护与修复的生动实践,探寻古街文脉守护的石码经验,并进一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等关系的思考,厚植历史情怀与文化担当。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倾注了巨大心力。在厦门,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启了科学保护鼓浪屿的新篇章;在福州,为保护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福州古厝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保护城市文脉的制度性安排;在省里,积极协调推动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有关工作,实现了福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福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的“接力棒”在一任接一任中扎实推进,文化自信在福建人民心中历久弥坚。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学习和总结福建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现实经验和区域经验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地介绍】
后港古街位于龙海古月港的源头蔡港,在明代是海上丝绸之路古月港的补给港,是一条连接古月港和陆地的内河。这里曾经是石码古镇的发源地,商船如织,店铺林立。
“昔为内海海滨,后为内河江滨。”据史料记载,后港的内河由南往北汇入九龙江。明末,月港衰落被厦门港取代,后港码头成为出口贸易的集散地,随着人流的聚集,逐渐形成以后港码头为源头、往东发展延伸的梳齿状街巷格局,以及独特的街巷建筑布局肌理。
因为对外往来频繁,后港古街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汇地:“南”有明朝佛教古刹五福寺,“西”有道教场所玄天上帝庙,“中”有儒家思想传播地锦江书院,“东”有来自西方的天主教堂。
据记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港古街成为石码著名的商业区和居住区,曾一度繁花似锦,但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老街区年久失修,市政配套日渐老化。2020年,后港旧城风貌修缮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原有的内河水系贯穿始末,在保存原有街巷格局下,对古桥、古厝、古码头进行复建改造。曾经脏乱差的棚户区变为颇具闽南特色的文化街区,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原汁原味的修复】
走进古街,实践队成员员深刻地感受到后港古街具有的“老石码、古月港、最闽南、古早味”四大特色。通过沿街走访调研,成员们深入了解古街建筑风格、街道布局与历史渊源,充分感受老石码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历史街区是一部“看得见的历史”。后港古街,横向展示着石码宽广而深厚的阅历,纵向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与传承。后港古街的恢复,保护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和环境风貌的完整性成为一条底线。进入后港古街,需经过一座五板桥。五板桥跨越一条横穿城腹地的内河,因桥面是五条石板而得名。原来的桥墩经过岁月洗礼已经不堪重负,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经过重新修整后的桥更加牢固,桥面也加宽许多。
在建筑风格上,后港古街延续了闽南古厝“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廷式”的建筑风格,并保留着骑楼、店窗、中西结合的西洋立面等元素。
早期,石码有八处风景绝胜之地,号称“石码八景”,其中后港古街就有三个景点,分别是“五福禅钟”“双桥织雨”“沙埭蛙鼓”。此次修缮将这三个景点融汇于整个街区之中,重塑石码旧景,再现‘老石码、古月港、最闽南、古早味’的人文记忆。
【有脉有络的创新】
从明代海丝古月港的后花园,到如今旅游发达、人文荟萃的繁华街巷,后港古街在沿袭传统建筑风格和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持续注入创造性转化的新动能。仅以龙海美食为例,在这里既可以尝到双糕润、白水贡糖、红糖麻糍等地道特色美食,也可以试试咖啡等新式创意甜品。此外,歌仔戏、讲古等优质文化资源的复兴也在赋予老街新的文化符号。
塑造非遗新形态。寻找锦鲤、非遗密盒、非遗巡游……一系列充满浓浓节日氛围和闽南韵味的互动演艺即将在新春佳节期间轮番上演。后港古街近年来积极承办龙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打造沉浸式夜游,将歌仔戏、布袋木偶等20余项非遗项目巧妙地呈现给观众,吸引万余名游客打卡,塑造出城市活力新形态。
打造文化新场景。修缮后的后港古街保留有锦江书院、石码戏馆、讲古寮、闽南文化会馆、地方文化艺术展示馆等标志性建筑。其中重建的锦江书院,历史可追溯至1722年。如今,重建的锦江书院成了书法、文学爱好者的教育场所。
听讲古是老石码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讲古寮也成为古街的特色文化项目。人们聆听闽南传统故事,品读原汁原味的后港古事,感受闽南风情,既能遇见一座古城的遗迹,也能感受本地人真实的生活,更进一步触摸有文化、有温度、有记忆的古街历史文脉。
寻找传统闽南文化基因,还得从这一句句地道的闽南俚语开始。 “宾友”“厚料”“甲虾米”“落班”等等,唤发出独具闽南乡土的古韵魅力,倍感亲切。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那句“爱拼才会赢”,是闽南人溢于言表的自信,深深镌刻在闽南人的基因里。
【多元参与 共谋发展】
老街焕新颜,注定是一道难得的风景。古街的传承发展,到底该做怎样的文章?后港古街当前探索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参与、共谋发展的路径。
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明确发展方向。龙海区加快结合文化优势、旅游资源,着力谋划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优质文旅融合项目,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持续打造高颜值的生态文旅宜居地。
企业主体推进文旅产业升级。龙海后港古街由龙海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建设。企业通过古街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全面点燃龙海文旅新引擎。
高校人才注入智慧力量。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后港古街吸引了许多高校学者前来考察学习。高校师生走进古街,能够为古街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为守护文脉注入强劲动能。
实践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后港古街是石码古街保护与利用的一大典范,而在石码地区,仍有不少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极具闽南特色的古街,如“担水巷”、“豆巷”、“浸水埕”、“面炙街”等等,每一条街留存的都是一座古城的印记,每一个名字无不述说着城市的故事,它们在未来必将成为地域文化发展新的关注点。
如何保留烟火气、提升文化味,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古城更新与现代生活共存的路径,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让古街、古镇开发守住地域文化的“根”与“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是未来的石码古街在“微改造”和“精提升”中要坚守和追寻的。
【成员感悟】
钼佳仪 2022级制药工程1班学生
这次在漳州石码后港古街的实地考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后港古街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仿佛让我置身于那个充满古早味的年代。红砖白墙、历史古书、老式指南针,这些细节无不在诉说着后港的过去与现在。我们通过走访调研,不仅学习了后港古街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了老石码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无疑比任何书本上的知识都要来得生动和深刻。
江钰璇 2022级康复治疗学1班学生
在调研之后,我被后港古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撼。这条古街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后港古街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美食应有尽有,让人流连忘返,它们的存在为这条古街增添了无尽的生活气息。后港古街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希望未来我们能与它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林育婷 2022级康复治疗学1班学生
远离尘嚣,踏上一段时光之旅,我们来到了漳州龙海后港古街,追溯百年岁月的足迹。我们漫步于后港古街,一座承载着历史光辉的古老之城。这座迷人的城市,如同一幅恢弘的画卷,将古老与现代交织,将引领我们至古代生活的辉煌璀璨,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古街内的街巷曲径,印下了无数双旅人的足迹。走在古街里,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交融在一起。调研结束,关于后港古街的故事让我久久难忘,相信这只是个开始,我们将继续和千千万万与古街相连的人一起写好动人鲜活的传承故事。
王雅宣 2022级康复治疗学1班学生
漫步在石码后港古街,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几百年前的古街,体验着古代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古老的建筑、古朴的街道、传统的手工艺品无一不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街调研是一次极具意义的体验,让我对石码地区的文旅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华文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理论继承,更是实践赓续,新时代青年们当以博大胸怀,讲好文脉守护的石码故事。